来源:时代财经
作为2024年A股最具“赚钱效应”的板块之一,银行板块以超40%的涨幅及高股息优势受到投资者青睐。近日,随着上市银行进入业绩快报密集披露期,多家银行2024年全年“成绩单”公布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2月11日,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6家银行披露了2024年业绩快报,包括11家城商行,1家农商行及浦发银行、兴业银行、招商银行、中信银行四家股份制银行。
整体来看,在宏观利率持续下行、银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之下,多家银行的业绩指标出现大幅提升。也有银行通过四季度发力,最终全年业绩增长指标由负转正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2024年上市银行经营业绩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。2月11日,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,“总体来看,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更优于营收增长,一是银行愈发重视降本增效,提升了利润率;二是在资产质量企稳前提下,一些银行通过释放拨备,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利润表现。”
杜娟进一步分析指出,在营收方面,上市银行的增长源于多方支撑。“一方面银行以资产负债管理、结构调整、压降负债成本等方式控制净息差收窄幅度,通过资产扩张实现营收增长;另一方面,受益于债牛行情产生的投资收益,非息收入有所增长。”
多家银行四季度“逆转”
根据16家银行已公布的业绩快报数据,从盈利指标来看,2024年,16家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771.06亿元,共有8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,仅厦门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。
其中,浦发银行以23.31%的增速居首,青岛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样超20%;除此之外,杭州银行、齐鲁银行、江苏银行、苏农银行、成都银行、苏州银行6家银行的归母净利均增长超10%。
多家银行均在公告中提到,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、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等因素。值得关注的是,非利息收入的亮眼增长,为部分银行贡献了一定的业绩增量。
如浦发银行业绩快报数据显示,2024年,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07.48亿元,同比下降1.55%,虽然营收较上年同期仍下滑,但下降幅度已由前三季度的2.24%收窄至1.55%;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2.57亿元,同比大增23.31%。
浦发银行在快报中提到,2024年该行加大信贷资产投放力度,在“五大赛道”显著发力,负债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,付息率管控取得成效;另一方面,该行主动把握市场机遇,积极增厚投资收益,交易性资产等其他非息收入增长显著,非息净收入取得了同比增长。
对比2024年9月末的业绩数据来看,还有多家上市银行于四季度发力,带动全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等指标大幅改善,部分银行实现业绩指标降幅收窄或增速转正。
华创证券在2月10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分析到,“大部分银行2024年四季度营收增速均有所改善,尤其是城商行普遍营收增速好于前三季度。一方面是24年第四季度信贷扩张好于预期,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信贷需求较为旺盛;另一方面是债市利率下降带动其他非息收入同比高增支撑营收增长。”
如招商银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375.37亿元,同比下降0.47%,其中非利息收入为1262.60亿元,同比增长1.45%;实现归母净利润1483.91亿元,同比增加1.22%。值得注意的是,招商银行在2024年一季报、半年报、三季报三个考核周期净利润均出现下滑,如今实现全年净利润正增长。
郑州银行业绩快报数据显示,2024年,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28.61亿元,同比下降5.90%;实现归母净利润18.66亿元,同比增加0.88%,这也是该行自2022年以来归母净利润首次实现正增长。
兴业银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122.26亿元,同比增加0.66%;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2.05亿元,同比增长0.12%。三季报数据显示,该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降幅达3.02%。
资产质量方面,截至2024年末,除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9月末的0.94%上升至0.95%外,其余多数银行保持平稳或有所下降。
未来息差走势备受关注
对于银行业来说,净息差下行是当前盈利能力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,未来银行业净息差走势将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整体来看,我国银行业净息差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。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,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二季度末下降1个基点至1.53%,再创历史新低。
2025年开年以来,不乏机构密集调研上市银行,梳理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可知,2025年息差及存款成本展望是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,也有多家银行表态称未来将加强资产负债管理、持续优化负债成本。
如长沙银行在1月末公告的一份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提到,2025年,该行将继续把“稳息差”作为重点工作,以“调结构,精定价”为主线,做好量价平衡。将努力改善存款成本,一是保持对公存款活期占比;二是加大高成本存款压降力度;三是调降存款执行利率上限。
杭州银行也在机构调研活动中表示,2024年,该行负债端重点做好量价平衡,在满足资产投放的同时,逐步压降负债成本,一方面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,另一方面继续提升低付息核心存款、减少高付息主动负债,降成本、优结构策略取得一定成效,全年存款付息率呈稳步下行趋势,带动全行付息负债成本率下行、净息差逐季企稳。2025年,挂牌利率调整后存款重定价的影响将逐步体现,有助于该行付息率进一步下降。
事实上,在刚过去的2024年,以大行为首的存款挂牌利率已分别在7月、10月进行了两轮下调,存款利率由此迈入“1”时代。在2025年货币政策“适度宽松”的基调下,未来降准降息仍有进一步空间。
杜娟向时代财经表示,在国内降息大趋势下,低息环境成为常态,考验银行经营管理能力,越来越多银行通过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、增强资产调配能力、拓展非息业务等方式提升综合实力。
“可借鉴的国外银行业实践表明,在低息环境下银行也能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,如日本银行业在其国内长期0利率环境下,2021财年净息差仅0.54%。要借鉴海外同业经验,银行业还需要更多在政策上的支持,也需要练好内功,在信贷优势业务之外,寻求财富管理、投行、交易银行等多元化专业能力提升,以及精细化管理、资产配置等经营管理能力提升。”杜娟说道。
惠誉评级大中华区银行评级主管胡月明也指出,中资银行正面临持续的“逆风”,因为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,影响了盈利能力及资本留存。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下调可缓解净息差压力,但重振信贷需求或将面临挑战。